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種樹減碳,是正途

種樹減碳,是正途

轉載文章:種樹減碳,模糊焦點
文.李根政(本文原載2008.4.7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未刊附註及表)
近期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紛紛在全台覓地種樹,已當選的馬英九總統也提出造林6萬公頃的計畫,都聲稱可以抵減二氧化碳的排放,然而實際上減碳效果如何呢?
種樹減碳的效果取決於氣候、土壤、樹種、樹齡等等條件,難以用一個標準去衡量,依據經濟部能源局之計算方式,台灣的林相每年1公頃約可吸收20.2噸二氧化碳。(註)
若以此指標檢視國內大型工業,需要造多大面積的森林方能抵銷?要抵減台塑六輕排放的6,755萬噸二氧化碳所需的造林面積將高達334萬公頃,如加上正在環評審議中的台塑煉鋼廠所需要74萬公頃造林地,則超過一個台灣島的面積(360萬公頃);而位於高雄的中鋼公司,要抵減每年排放的2,037萬噸的二氧化碳則約需100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四個縣面積的總合;環評審議中的國光石化約需35萬公頃,相當於廠址所在地的雲林縣3倍的面積;台電大林廠則需約88萬公頃,比高雄、屏東、台南縣的面積還要大。(請見表)
至於馬英九總統所提出的造林6萬公頃,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則每年僅為120萬噸,能抵減碳排放量不到台塑煉鋼廠的十分之一;至於中鋼公司聲稱目前廠區已設置48公頃綠帶,預計認養大度山20公頃造林地;中油所完成的470公頃綠化,持續種植3萬棵樹,相較於本身的巨量排放更是杯水車薪,似乎有「漂綠」之嫌。
簡而言之,相對於這些重工業所產生巨量之二氧化碳,試圖在台灣透過種樹造林減碳,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模糊了真正的問題,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否則馬總統所訂出的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回到2008年的水準,是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有良心的企業如欲將森林保護與減碳議題真正扣合,不如盡速協助政府全面收回國有、私有山林濫墾地、超限利用地,自然復育為天然林;或者善盡國際責任,保護東南亞、亞瑪遜的原始森林,全力防堵可怕的濫伐速度,但生產過程減少碳排放才是重點。
另外,每個也可著手改變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非必要的消費,多多步行、單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愛用國貨、支持本地農產品,避免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等,共同守護地球,減少碳排放是項迫切且艱難的道路,政府和企業應避免流於形式的作秀,積極的面對根本性的問題,才可能實現減碳目標。
台灣五項重工業種樹減碳所需土地面積表
二氧化碳排放量(噸/年)
減碳造林所需面積(公頃)
1)台塑六輕四期
67,557,259
3,344,419
2)台塑煉鋼廠
14,900,000
737,624
1+2
82,457,259
4,082,043
3)中鋼
20,377,750
1,008,800
4)國光石化
7,120,000
352,475
5)台電大林廠
17,690,000
875,743
總和
127,645,009
6,319,061
註:經濟部能源局依照IPCC標準換算的資料,熱帶林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每年約12-30公噸/公頃,以台灣林相變化為基準計算,約20.2噸/年。(台塑一貫化作業煉鋼廠環境影響說明書,頁8-9);劉秀卿(2003)計算本土海岸樹種「水黃皮」每年可吸存17.96公斤的碳,如依林務局1公頃種植2000棵樹計算,每年1公頃水黃皮純林共可吸存35.9噸碳量;另依中油網站之資訊指出,每公頃森林可吸收37噸二氧化碳量。
張貼者: 李根政 下午4:55

--------------------------------------

種樹減碳,是正途
李根政先生是個可敬的好人,至死不悔的環保義工,他的憂慮有其道理。上天保佑,加拿大開發油沙與美國開發頁岩油成功,原油供應量增加了。美國開發頁岩氣成功,在美國石油氣的價格大跌,難以儲存的天然氣多到用不完,必需燒掉。這使得在美國使用頁岩氣生產石化產品的成本,只有以原油為原料者的1/4。台塑美國公司去年因此大賺,國光石化也說感謝台灣的反對者阻擋他們的建廠計畫,使得他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台塑六輕四期被環保署駁回,又碰到美國原料大跌價,台塑應該不會再提擴建案了,相反的,為了得到更便宜的原料,六輕遷廠是個好選項。台塑煉鋼廠也搬到越南去了,汙染第一大戶有出走的傾向,應該要成全而不是阻擋,要努力的是防止既得利益者阻擋污染大戶出走。

在汙染源減少以後,我們再看看還能做什麼?中油公司的輕油裂解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當然沒有。台灣還是需要塑膠工業,進口中油在大陸生產的石化原料就行了。
馬總統說要種樹6萬公頃,太小兒科了,史蛋一開口就是造林50萬公頃,等於全台土地面積的1/7弱,要有這種氣塊才能救台灣。

劉秀卿說一株水黃皮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7.96公斤,差不多。下一句「如依林務局1公頃種植2000棵樹計算,每年1公頃水黃皮純林共可吸存35.9噸碳量。」就是一個不當的連接,因為水黃皮是像磨菇一樣的矮冬瓜,不能種這麼密,一公頃種400株就已經嫌擠了。種2000株的人只有三種可能:賣苗木的苗圃主人,準備詐領政府地上物補償金的毛賊,及種樹如種柴,不到10年就要收割的單位。因此只靠種樹就想得到35.9/公頃的吸碳量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人說一公頃水黃皮一年吸存不到35.9噸二氧化碳,那又冤枉它了,它的身價,不止於此呢。它吸存二氧化碳的方式有下列7
1.      樹身與樹根的生長量,也就是上文討論的數值,又稱為碳匯。
2.      修剪樹枝時剪下來的枝與葉。
3.      它的種子吸收碳與氫,可以榨油或萃取製油,所製成的油被用於代替柴油。
4.      它的果實的外殼,也就是種子的外殼可以代替石化燃料,做鍋爐的燃料。
5.      落葉也可以做燃料,以代替石化燃料。
6.      疏伐的樹木,可以做燃料,以代替石化燃料。
7.      製油後剩下的豆渣。

史蛋逐項報告如下。
1.                    樹身與樹根的生長量
劉秀卿的報告說樹齡大約10年的樹,每年可吸存17.96公斤二氧化碳。印度有一份報告說:10年、15年、25年樹齡的累計吸碳量是72公斤、331公斤、347公斤。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以下就此立論。印度的資料表示15年後進入種子盛產期,樹身的生長變慢了。〈10年間吸碳量增加16kg,等於1棵樹木只增重1kg/yr,姑且放下壞疑。〉如果種子產量很低,它可能繼續按比例成長一段時間。
假設低種子產量時,種植密度為400pl(株)/ha(公頃)(這是造林的作法,台糖公司在許多地方就是這麼種的)。
按劉氏數據,每株吸碳17.96/yr(年),則平均吸碳量為
17.96
4007.184T/ha/yr
按印度數據,15年生時吸碳量為331kg/pl,則平均吸碳量為
331kg/pl
400pl/ha132,400kg/ha=132.4T。平均吸碳量為132.4T/15yr=8.8T/ha/yr

假設種植密度為2000pl/ha10年後每株的淨吸碳量為72kg,則一年的平均吸碳量為:2000721014400kg14.4T。這種密度的樹林還不到10年,樹枝就會交叉糾結,如果不及時砍伐,吸碳量會嚴量下降,所以14.4T/yr是可能的最大值。
由於種子產量很低不具採收價值,所以第27項的數字都是0,第1項就是全部吸碳量,只有10T /ha/yr左右

假如種子產量很高時,情況就變得很複雜了,要不停的疏伐與採收。假設15年時,植株被疏伐為200株,它的吸碳量要分為生長期與成熟期。
成年樹的年吸碳量為1.6kg則本項的吸碳量為1.6200320kg
樹木生長期的吸碳量為
400pl
331kg132,400kg/ha,除以命週期60年,得到2.2T/年。
二者合計為2.2T0.3T2.5T/年。

2.                    修剪樹枝時剪下的枝與葉。由於種子都生長在陽光充足的一面,所以背光的一面及向陽一面的厎部,照不到日光處的樹枝都是低產出部份,要修剪,以防止它們浪費資源。還要維持樹身的平衡,剪掉妨礙平衡的部份。估計要修剪的量折合乾木材5T/ha。生成1T乾木材要自大氣中吸收1.6T二氧化碳,所以本項的碳當量為8T/年。加上生命週期調整:850/606.67T/年。

3.                    種子產量預估為12.5T/ha,種子可以製油,期望值為產油率5T/ha,(這個值怎麼來的?另專文討論,本處只論結果。)5T水黃皮油或生質柴油的二氧化碳當量為13.5T。加上生產週期与生命週期因素調整為13.550/6011.25t/年。


4.                    12.5T種子大約有15T外殼,其成份接近木柴,含碳量為50%,所以果殼含碳量為7.5T/ha,換算成碳當量為12T/年。加上週期因素調整=1250/6010T/年。

5.                    水黃皮是常綠喬木或半落葉喬木,所以平常的落葉很少,果實生長時,樹葉要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以供給果實生長,而樹葉本身則加速衰老脫落。所以果實產生率愈高的樹,落葉也愈多。史蛋沒有實際數據,以種子產量12.5T計,落葉量概估為1 T/年。假設它的含碳量如同木材,則吸收二氧化碳量為1.6T/年,加上生命週期調整:1.650/601.33T/年。

6.                    疏伐木材:假設它的生命週期是60年,疏伐量是240株,每株的乾木材量為250公斤,則總疏伐量為24025060,000公斤,平均疏伐量為1T/年,折算二氧化碳當量為1.6T/

7.                    製油後剩下的豆渣,種子12.5T時有豆渣7.5T,假設它的熱值與木柴相同,則有木柴7.5T,碳當量為12T/年,生命週期調整後為10T/年。

多產的水黃皮樹的總吸碳量估計如下
1.        樹木生長量:2.5T/
2.        修剪枝葉量:6.67 T/
3.        種子的油當量:11.25T/
4.        果殼:10T/
5.        樹葉:1.33T/
6.        疏伐木柴:1.6T/
7.        製油後剩下的豆渣:10T/
合計:43.35T/年,從種樹之日到生命週期結束,60年間平均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3.35公噸。

由於豆渣可以做有機肥兼殺蟲劑,更可以加工後當飼料,部份代替大豆餅,有更高的經濟價值,所以它不被當作燃料,樹葉也因收集不易而被放棄了,所以它的碳權概估為43.35-1.33-1032.02公噸/年。因為果殼與豆渣的實際熱值不詳,可能有較大的誤差。

樹木吸收1公噸二氧化碳時,會放出1.2公噸氧氣,多種植吸碳能力高強的樹,是改善空氣品質的重要手段。雖然水黃皮的吸碳能力有4332T兩種說法,它的釋放氧氣能力卻是超高的43.351.252T/年。誰能告訴我,什麼樹有更高的吸碳造氧效果?

這麼好的樹為什麼沒有人種?因為它現在是低種子產出的樹種,沒有生產力就沒有吸碳量,使它增加產能就有人搶著種了。使它增加產能困難嗎?技術上不困難,難的是有權力的高層不知道。

搞生技的大老板知道嗎?一定有人知道的。問題在於水黃皮的成熟期在15年左右,至少1213年以上。假如你明天種一批樹,你得等到10多年後才有優良種子作第二代的改良種子,也許第三代的種子(25年後下種)可以達到我們預設的目標,要到40年後才有肯定的報告出來。到時再做全面推廣,收獲要在50年以後啦,請問誰要做這種投資呢?當然要請政府機關帶頭啦。如果政府大力推動研究,再參考外國的研究成果,說不定5年後就有可試種的第二代組織體,15年後就證明它成功了,再推廣種植,25年後就可以收獲了。

本文開始時就說台灣可種樹50萬公頃,大家一定會笑我胡說八道。史蛋說一個小故事給您聽。有一部港片演的是一個富家字愛上一個小家碧玉的故事,幾經波折終於要訂婚了,訂婚宴就設在男方家族所擁有的高檔大飯店裡。女方的親人都受邀觀禮,有一位大媽一進寬敞的大廳就說:這麼大的廳房不知能隔成多少間客房?至少能住一兩百人吧。再進入大宴會廳她又說:這間更大,能住更多人,作什麼生意呢,當房東就賺死了。該片原意是要取笑沒有見過世面的鄉下人。史蛋反過來要大家改用鄉下人的思考來面對問題。

大家選擇反核能,反對新建大煉鋼廠、新建石化廠與燃煤火力發電廠,史蛋與你們的立場一致。當我們把這些髒東西都弄走或限制住以後,請問大家替代的工作機會在哪裡?史蛋呼籲大家降低審美標準,發揮當年「客廳即工廠」的創業精神,到處種植最有利的植物,邊邊角角1寸地都不要放棄,把造氧能力低下的樹逐漸淘汰,沒有辦不到的事。據史蛋所知合乎條件的樹,只有水黃皮一種,如果有更好的,史蛋立即變心。所謂變心不是拋棄,而是叫它讓位,從首選樹種變成第二樹種。

吏蛋的提議可以解決中鋼造成的污染,大林燃煤發電廠就改燒天然氣,大陸的頁岩氣比美國還多,可以趕快下訂,並且立即建造海底輸氣管。能源與環境一併解決了,不亦快哉!

李先生大文註解之「另依中油網站之資訊指出,每公頃森林可吸收37噸二氧化碳量。」恐怕是誤載。中油在與印尼簽約時也只說10萬公頃麻樹瘋樹估計可以產生200萬噸碳權,也就是1公頃20噸而已。
史蛋猜測該公司會選擇到印尼種麻瘋樹,並且提出過於樂觀的估計,可能有政治因素在內。
----------------------------------------

轉載自中油網站〈事實與真相Q&A
Q1:痲瘋樹投資計畫目的?
A:政府於97年起全面推廣B1柴油(添加1%生質柴油),且規劃於105年推動B5生質柴油,中油公司為配合政府推動生質燃料之政策,除進行採購生質柴油料源外,並積極尋求非糧食作物生質柴油料源,規劃於印尼種植10萬公頃痲瘋樹,生產痲瘋樹油,預定總投資金額2.51億美元,中油公司出資45%,金額為1.13億美元(約新台幣37.2億元)。
Q2:中油痲瘋樹計畫進度及合資夥伴選擇過程?
A:基於痲瘋樹為生質柴油優良料源,中油公司97年與印尼農漁業合作社(INDUK KUD)海外代表處接觸,並簽署保密協議書,其後亦有其他廠商表達合作意願,經中油公司評估後,選定印尼農漁業合作社為優先合資對象,並於989月簽署MOU,痲瘋樹投資計畫之預算已於100年奉立法院核定,但因原規劃合資對象印尼農漁業合作社(INDUK KUD)未能提供符合痲瘋樹種植所需立地條件之土地及田間資料,已終止合作關係;中油公司又於10012月公開徵求合作夥伴,1012月召開遴選委員會進行遴選,惟參與遴選之2家廠商均未達到合格分數,目前仍在積極尋求最適合作夥伴中,故迄今並未動支投資計畫預算。

Q3
:為何不在台灣種植痲瘋樹?
A:痲瘋樹原產於熱帶地區,極適合做為生質柴油原料,惟其根部怕水,台灣為颱風及暴雨多發地區,遇上強風或水患,種植成果將付之一炬,投資風險甚高。又台灣種植面積有限,土地所有權分散,整合廢耕土地困難,土地取得成本較其他東南亞地區等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高。此外,痲瘋樹之種植及採收需投入大批人力,台灣人力成本高,考量氣候與各項成本因素後,為穩定取得生質柴油之料源,故規劃於印尼大面積種植痲瘋樹。

Q4
:未來痲瘋樹計畫將如何進行?
A:中油公司仍將進行痲瘋樹優良品系之選育及種苗之準備工作,以配合未來大面積種植痲瘋樹需求,並規劃朝痲瘋樹油及其他生質能源料源之貿易、研發、生產、種植等業務多方進行替代方案之評估,以分散計畫風險,同時持續尋求最適合作夥伴,積極取得生質柴油料源,若經評估確認替代方案確有投資效益,中油公司將依規定報核,並經政府許可後動支預算。

轉載
[經濟日報] 中油赴印尼種痲瘋樹
中油赴印尼種痲瘋樹

 
【記者邱展光/台北報導】   2009/09/03

 
中油昨(2)日與印尼農漁業合作社全國總會簽署痲瘋樹合作種植備忘錄。中油將分五年時間,在
印尼種植10萬公頃痲瘋樹,每年可生產35萬公噸痲瘋樹油、40萬公秉生質柴油。

中油在印尼種植痲瘋樹發展生質柴油,台塑石化董事長王文潮昨天強調,台塑石化暫時沒有發展生
質柴油計畫。種植痲瘋樹需要非常廣闊的土地,實施不易;若要以其他植物來生產生質柴油,可能
會落與民爭食的口實。

中油總經理朱少華及印尼農漁業合作社會國總會主席Herman Yosef Loli Wutun代表雙方簽署。中油
主管強調,中油初期每年只需4萬公噸生質柴油,其餘部分將轉售。

中油表示,未來將分五年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省種植10萬公頃的痲瘋樹,估計每年可產出約35萬公噸
痲瘋樹油及200萬噸碳權(約占中油排碳量兩成),除能穩定取得生質燃料料源,供應國內油品市
場,也符合政府能源政策及因應世界生質能源趨勢。
2009/09/03 經濟日報】
 

痲瘋樹熱潮退燒

2011/02/16

文章由 solarsystem 發表於
PrintFriendly
痲瘋樹熱潮退燒
知識通訊評論第85
面對能源危機,生質替代能源應時而起,但是卻各有不同的困難,痲瘋樹就是一例。
目標是從一顆種子中萃取更多的油
將痲瘋樹變成「綠金」的希望正逐漸的幻滅。在不毛之地依舊枝葉繁盛的痲瘋樹,種籽可提煉生質柴油,因此這種灌木被視為貧瘠土地的救星,可協助開發中國家走出貧窮,在永續石油的未來搶占一席之地。
這還是去年的事。分析師估計,全球的痲瘋樹面積已逾七十二萬公頃,而到二○一四年,總面積將達二千二百萬公頃。柏林的倡議團體「痲瘋樹聯盟」(Jatropha Alliance)預估年投資可望突破十億美元。至少有一百三十家公司加入痲瘋樹投資的戰局,其中以英國的D1石油為最大家,公司並在二○○七年與英國石油(BP)達成一億六千萬美元交易。不過,今年七月,D1石油與英國石油宣布解約。倫敦「新能源金融」分析師鮑伊爾(Harry Boyle)指出,今年至今對生質燃料的一百四十件投資,僅四、五件與痲瘋樹有關,他認為痲瘋樹已悄悄在新能源的戰局中出局。
問題出在哪裡?根據耶魯大學環境科學家貝利斯(Rob Bailis)的看法,全球經濟下滑,種植結果又令人失望,造成痲瘋樹投資退燒。過去三年,植物科學的進展,遠不及投資的增加速度。
早期的投資人如今發現,痲瘋樹有它的缺點。在極端乾燥環境下,痲瘋樹雖能生長,卻不一定多籽。痲瘋樹從幼苗到成樹需要三年時間,期間仍需有人照料。痲瘋樹幼苗經常對種植地區的氣候適應不良。
連最初看好痲瘋樹的人也承認,痲瘋樹的熱潮漸褪。「痲瘋樹聯盟」主席齊爾特(Thilo Zelt)坦承,許多痲瘋樹計畫今年紛紛喊停。
今年六月一項高度爭議的報告披露於世,對痲瘋樹造成不小衝擊。荷蘭湍特大學霍克史特拉(Arjen Hoekstra)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和玉米等其他生質能源作物相較,生產同等量的油,痲瘋樹需要用更多的水。舉例說,痲瘋樹產油的水足跡是以甘蔗生產乙醇的將近四倍。
批評人士指出報告中有缺陷,認為研究人員不應該將野生的痲瘋樹,與玉米等作物相提並論,畢竟玉米已經過人類數千年的馴化,並將它的利用價值擴到最大。比利時魯汶大學森林生態學家穆伊(Bart Muys)則對研究規模太小,且這些林地全都還有小樹提出異議,認為這些小樹會導致分析失真。儘管如此,霍克史特拉還是提醒投資人,宜多注意痲瘋樹種植的變數,包括種植地點與收成方式等。痲瘋樹雖是天賜的作物,但它有它的特性,是不爭的事實。
痲瘋樹製油的年投資預計突破十億美元
D1石油與英國石油交易告吹,痲瘋樹的商業投資價值也隨之受到貶抑。英國石油女發言人威廉斯(Sheila Williams)發表聲明,宣布公司鳴金收兵,純粹是經濟考量,公司打算全心發展關鍵領域,包括巴西的蔗糖乙醇、美國的纖維乙醇、生化丁醇。D1石油則改弦易轍,將種植痲瘋樹改為對痲瘋樹的基礎研究。公司已啟動一項痲瘋樹的培植計畫,以提高種籽的油產量為目標。
將焦點轉移至基礎科學的另一家公司是加州的「SG生物燃料」。公司執行長漢尼(Kirk Haney)說明公司已開始收集生長於不同環境的野生痲瘋樹樣本,準備創設一個痲瘋樹遺傳物質庫,藉此發展改良的種株,從事下一階段的實驗。
最終,科學家可能能證明,僅是地方規模,種植痲瘋樹仍然有利可圖。荷蘭公司「勤奮能源系統」已在坦尚尼亞進行 小規模種植的試驗。公司提供痲瘋樹籽給當地農民,由他們種植在他們的作物之間或是不適合栽種糧食作物的貧瘠土地上。公司創辦人范艾克(Ruud van Eck)表示,公司以保證價格收購痲瘋樹籽,提供農民願意照顧痲瘋幼苗與小心收成的誘因。目前約有五千名農民與公司有契作關係,兼種痲瘋樹的農田面積為三千五百公頃,期待年底會擴增至一萬公頃。
在其他國家,痲瘋樹仍未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在寮國永珍,「寮國再生能源中心」的里齊勒(Jakob Rietzler)描述,有些公司對農民大量散發宣傳資料與提供種籽,但成效有限。最後的結果是,痲瘋樹與稻米的收成期撞期,農民為收割稻米,放棄痲瘋樹籽。
在痲瘋樹熱潮的起源地印度,根據包納加爾「中央鹽份暨海洋化學物研究所」所長戈許(Pushpito Ghosh)的經驗,要想種植 成功,一開始即必須以保守、務實的方法進行。研究所痲瘋樹計畫生產的生質柴油,已開始進行汽車實驗,合作對象是美國通用汽車。戈許的團隊一再努力改良痲瘋樹品種,並準備展開一項生命週期的分析研究,以了解五十公頃的小塊土地可提煉多少數量的生質柴油。
即使如此,戈許還是不敢說痲瘋樹種植在印度是大成功,僅說「它仍在起飛階段」。
戈許將痲瘋樹的發燒與退燒,看待成是淘汰過程,留下較小、較專業的玩家,包括澳洲的傑托伊。公司八月宣布與歐洲的生質燃料製造商「PT 瓦特蘭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這項交易讓傑托伊在爪哇取得約一千到二千公頃,已進入結果期的痲瘋樹。至於全球生質燃料製造領先國中國大陸,也對痲瘋樹極感興趣。二○○八年,種植面積已達十萬五千公頃,二○一五年將達七十萬公頃。
預料痲瘋樹的基礎研究明年會持續增加。例如穆伊和他的團隊已完成全球土地適合度的分析,且發展出一份詳解地圖,說明哪些地方的痲瘋樹會長得最好。馬達加斯加、坦尚尼亞、衣索匹亞是可能的候選國。同時,科學家貝利斯正著手進行一項生命週期分析,紀錄印度與巴西土地利用的變遷。「痲瘋樹聯盟」的齊爾特說,能夠提高產油量的改良種籽,可望數月後進入市場,第一批真正的第二代痲瘋樹將從明年開始種植。
痲瘋樹照顧不易
痲瘋樹可能不是什麼救星,能將大片的荒漠化為生產生質燃料的搖錢樹,不過,痲瘋樹還是可在某些開發中國家,找到它的地位,成為當地的替代選擇。倫敦帝國學院的環境政策中心的伍茲(Jeremy Woods)說,「在地方商業資源利用上,人們應找出方法,提高它的效率,在這其中,痲瘋樹可以扮演要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