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晉國六卿年表


晉六卿年表
前言
這是一個練習題,想看看一個大表格在部落格上是什麼樣子。同時也投石問路,把閉門造車的心得寫出來,請大家不吝指教。本文原應該放在Yahoo Blog,歷史論壇的,因為那為裡無法放表格,就改放在這裡了。史蛋才疏學淺,電腦操作不靈光,作好了表格,貼上去以後還是好好的。怎知第二天就變了樣,一個八欄的表格竟然縮了水,只剩下六欄,還有兩欄不見了。不得己,就換個方式重寫,變成有表無格,同時又修改及補充,所以內容與上個版本有些不同。由於本表是為了研究趙武靈王的祖先而作,所以難免特別留意對與趙氏有關的異動,而對其他世卿的些微異動則予以忽略。再次聲明,本表的推理成份濃厚,欠缺考證,不保證無誤,如要引用,文責自負。更盼讀者能不吝指教,以便隨時更正。(2013.02.17.

符號說明:
年代     :並列三種年號:西曆、魯國年號、晉國年號。前即西元前,中央之僖或文等,依<左傳>魯國君主年號。右側之文或襄等,為晉君主年號。
人名職位:共六位以;分隔為三欄,每欄二人,分別為:
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
標準字體:以左傳本文為準。
粗體字:當年見於<左傳>本文者。
網底     :有需要說明者。
底線     :代表初任。
無底線   :代表在任。
中央線──:出缺未補。
問號?   :不確定。
n     :註解

633274
郤穀、郤溱;狐毛、狐偃;欒枝、先軫。
632285
郤穀、郤溱;狐毛、狐偃;欒枝、先軫。(1
先軫、郤溱;狐毛、狐偃;欒枝、胥臣
629318
先軫、郤溱:狐毛、狐偃;欒枝、胥臣。(2
先軫、郤溱;先且居、狐偃;欒枝、胥臣。(3
628329
先軫、郤溱:先且居、狐偃;欒枝、胥臣。
先軫、郤溱;先且居、趙衰;欒枝、胥臣。(4
62733元。
先軫、郤溱;先且居、趙衰;欒枝、胥臣。
先且居、郤溱;趙衰、──;欒枝、胥臣
62523
先且居、郤溱;趙衰、──;欒枝、胥臣。
先且居趙衰;──、──;欒枝、胥臣。
62256
先且居、趙衰;──、──;欒枝、胥臣
───、──:──、──;──、──。
62167
狐射姑、趙盾箕鄭、先克;先蔑、先都。(5
趙盾、狐射姑;箕鄭、先克;先蔑、先都。
6207,靈元。
趙盾、先克;箕鄭、荀林父;先蔑、先都。
趙盾、先克;箕鄭、荀林父;士穀、先都。(6
61893
趙盾、先克;箕鄭、荀林父;士穀、先都。
趙盾、荀林父;郤缺、臾駢;欒盾、胥甲
615126
趙盾、荀林父;郤缺、臾駢;欒盾、胥甲
608宣元,靈13
趙盾荀林父;郤缺、臾駢;欒盾、胥甲。(7
趙盾、荀林父;郤缺、臾駢;欒盾、胥克
60186
趙盾、荀林父;郤缺、先穀;欒盾、胥克
郤缺、荀林父;先穀、士會;欒盾、趙朔。(8
600~598
郤缺、荀林父;先穀、士會;欒盾、趙朔。
郤缺、荀林父;先穀、士會;趙朔、欒書。(9
597123
郤缺、荀林父;先穀、士會;趙朔、欒書。
荀林父;先穀;士會、郤克;趙朔、欒書
596134
荀林父、先穀;士會、郤克;趙朔、欒書。
荀林父、士會;郤克荀首;趙朔、欒書。(10
593167
荀林父、士會;郤克、荀首;趙朔、欒書。
士會郤克;荀首、荀庚;趙朔、欒書。
592178
士會郤克;荀首、荀庚;趙朔、欒書。
郤克、荀首;荀庚、士燮;趙朔、欒書。
589211
郤克、荀首;荀庚、士燮;趙朔、欒書。
郤克、荀首;荀庚、士燮欒書郤錡?。(11
588312
郤克荀首荀庚、士燮;欒書、郤錡。
587413
郤克、荀首;荀庚、士燮;欒書、郤錡。
欒書荀首;荀庚、士燮;郤錡、趙同。
583817
欒書、荀首;荀庚、士燮;郤錡、趙同
欒書、荀首;荀庚、士燮;郤錡、知罃。
578133
欒書、荀首;荀庚、士燮;郤錡、知罃。
欒書、荀庚;士燮、郤錡;韓厥、知罃。
575166
欒書、荀庚;士燮、郤錡;韓厥、知罃。
欒書、士燮;郤錡、中行偃;韓厥、知罃。
574177
欒書、士燮;郤錡、中行偃;韓厥、知罃。(12
欒書、郤錡、中行偃、士丐、韓厥、知罃。(13
欒書胥童中行偃士丐、韓厥、知罃。(14
573188
欒書、──、中行偃、士丐、韓厥、知罃。(15
韓厥、士丐;中行偃、知罃;魏相、欒16
韓厥、士丐;中行偃、知罃;黶、士魴
56677
韓厥、士丐;中行偃、知罃;欒、士魴。
知罃、士丐;中行偃、韓起;欒黶、士魴
56499
知罃、士丐;中行偃、韓起;欒黶、士魴
5631010
知罃、士丐;中行偃、韓起;欒、士魴。
5601313
知罃、士丐;中行偃、韓起;欒黶、士魴。(17
中行偃、士丐;趙武、韓起;欒黶、魏絳
5591414
中行偃、士丐;趙武、韓起;黶、魏絳
555183
中行偃、士丐;趙武、韓起;魏絳、欒盈
55494
中行偃、士丐;趙武、韓起;魏絳、欒盈。
士丐、趙武;韓起、中行吳;欒盈、魏舒
552216
士丐、趙武;韓起、中行吳;欒盈、魏舒。(18
549249
士丐、趙武;韓起、中行吳;魏舒、程鄭。(19
5482510
士丐、趙武;韓起、中行吳;魏舒、程鄭
趙武、韓起;中行吳、魏舒;士鞅、知盈
541昭元平17
趙武、韓起;中行吳、魏舒;士鞅、知盈。
韓起、趙成;中行吳、魏舒;士鞅、知盈。(20
537521
韓起、趙成;中行吳、魏舒;士鞅、知盈。(21
533925
韓起、趙成;中行吳、魏舒;士鞅、知盈
韓起、趙成;中行吳、魏舒;士鞅、知躒。(22
529133
韓起、趙成;中行吳魏舒;士鞅、知躒。(23
517259
韓起、中行吳魏舒、士鞅;知躒、趙鞅。(24
5162610
韓起、中行吳;魏舒、士鞅;知躒、趙鞅。
韓起、魏舒;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
5142812
韓起、魏舒;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
魏舒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韓?。(25
5132913
魏舒、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韓?(26
510322
魏舒、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韓不信。(27
509定元定3
魏舒、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韓不信。
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韓不信、魏侈。
502810
士鞅、知躒;趙鞅、中行寅;韓不信、魏侈。(28
501911
知躒、趙鞅;中行寅、韓不信;魏侈、士吉射
4971315
知躒、趙鞅;中行寅、韓不信;魏侈、士吉射。(29
493219
知躒、趙鞅中行寅韓不信;魏侈、士吉射。(30
491421
趙鞅;知甲、韓不信、魏侈。(31
4821330
趙鞅;知?、韓?、魏?(32
475
趙鞅;知?、韓?、魏?
知瑤;趙毋卹、韓?魏?(33
4531422
知瑤;趙毋卹、韓虎、魏駒
趙毋卹、韓虎、魏駒。

註解:
1)當年另設三行,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2)當年裁三行,另設新上、下軍,趙衰為卿。<國語,晉語四(以下簡稱晉語)>「以趙衰之故,搜於清原,作五軍。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
3)先且居為上軍將,見於<晉語>,時間在設立新軍之前。本處列於前629年,然而631至前629年之間,均有可能。
4)趙衰佐上軍,見於<晉語>,「子犯(狐偃)卒,蒲城伯(先且居)請佐,----乃使趙衰佐上軍。」時間為先且居擔任上軍將之後,前627年,晉伐狄之前。襄公喜歡親自領兵出擊,也就是親自指揮軍隊。當時強敵楚國已敗於城濮,秦國連敗數陣,晉國已無對手。襄公似乎嫌五軍十卿太多,十卿都是先王的老臣,襄公要以禮相待,他沒有絕對權威,所以卿位出缺都不補。先且居請補上軍佐,襄公才以趙衰補之。趙衰是否兼任新上軍將?或者由箕鄭升任新上軍將?有誰知道?
5)襄公21年的六卿名單,<左傳>只記趙盾為中軍將,狐射姑為副。以下四卿的名單不詳。由次年的名單推測,先蔑與先都擔任下軍將、佐沒有問題;箕鄭與先克二人,誰是將?誰是佐是個問號?史蛋推測以箕鄭為將,先克為佐,理由如下。
1.襄公原想以士穀、梁益耳為中軍將、佐,箕鄭、先都為上軍將、佐,因為先克進言才把中軍將、佐換掉,箕鄭沒有理由被降級,他仍然如預訂的被升為上軍將,而先克則為上軍佐。
2. 先氏有戰功,但是先蔑與先都己被任命為下軍將、佐了,所以只有「先蔭」的先克擔任上軍佐是較合理的安排。
3. 箕鄭後來會牽涉到叛亂(政爭),很可能是因為趙盾提拔先克,越過他而升任中軍佐,使他懷恨在心,想要報復。
6)令狐之役以後,先蔑投奔秦國,下軍將出缺。有兩個候選方案。
1. 下軍佐先都,升任下軍將,升士穀為下軍佐。
2. 下軍佐不動,升士穀為下軍將。
史蛋推測趙盾選擇第二方案。這一方案雖然對士穀示好,也表現他遵重先王遺志,卻使先都懷恨。這項推測沒有必然性,不能排除第1方案的可能出現。
7)先克被刺,先蔑出走,先都被誅之後,戰將之家的先氏在晉國政壇失勢了。趙盾允諾替先氏保留一個卿位,但是先克之子先穀年紀幼小,就由自己的家臣臾駢暫時代理。臾駢應該由先穀接班的,先穀何時取代臾駢?是一個懸案。從前614年至前602年,均有可能。
8士會任上軍將之年有爭議。據《春秋經傳集解,文公十二年》:「河曲之役,郤缺將上軍。宣八年(前601),代趙盾為政,將中軍。士會代將上軍」。《春秋大事表,晉中軍表,宣公八年》:「是年,士會代將上軍」。按照他們所說列表如下。
601年,趙盾去世後:
郤缺、荀林父;、?;欒盾、趙朔
597年,郤缺去世後,邲之役時:
荀林父、先穀;士會、郤克;趙朔、欒書。
601年,趙盾去世,郤缺升中軍將,荀林父留任中軍佐,先穀此時擔任什麼職位呢?脾氣暴躁又不尊重荀林父的先穀,又怎麼會在荀林父執政時升到士會的前面呢?年高德紹能力強的士會,在荀林父升級的時候,怎麼會留在原地不動呢?合理的解釋是:士會在趙盾死時才升為上軍佐。前597年荀林父任中軍將時,他才升任上軍將。集解與大事表在這個問題上,或許都錯了。有請專家指教。
9)趙朔升任下軍將的時間,史籍未記載,可以推論是欒盾死後,郤缺任中軍將之時。具體的時間是前600至前598年之間。也有可能郃缺與欒盾同時去世,而趙朔是前597年初才升為下軍將的,只是這種機率太小了。
10)荀首升任卿的時間,史籍未載。<左傳>說成公三年(前588)「于是(這時),荀首佐中軍矣。」成公四年「晉欒書將中軍,荀首佐之。」,而我們排列的結果如下。
1. 596年,先穀死後,荀首任上軍佐。
2. 593年,荀林父死後,荀首升為上軍將。
3. 592年,士會退休後,再升為中軍佐。
11)郤錡始任卿職的時間有疑間。欒書任下軍佐許多年,趙朔死後他才升任下軍將,下軍佐出缺。中軍將郤克的左右手是荀首與荀庚,當時是景公11年,他年近30了,六卿中的荀氏佔有二個卿位,他會同意中軍將在生前就無故安排兒子就任下軍佐嗎?也許下軍佐懸缺了一年,第二年「鞍之役」勝利,論功行賞設立新三軍時,郤錡才因功擔任下軍佐。<左傳正義>就提問「不知此時誰代欒書佐下軍?」引服虔云:「郤錡將下軍,趙同佐之。」
所以郤錡任下軍佐的時間可能是前588年,設六軍時。也有可能更早兩三年,趙朔死後他就之即接任下軍佐,史蛋相信前者。
12)士燮去世(六月)以前。
13)士燮去世以後到當年十二月,殺三郤以前。
14)當年十二月,殺三郤以後。
15)當年元月,胥童被殺以後,晉悼公就任以前。
16)魏相於就任下軍將當年死亡,由欒黶遞升。士魴原任新軍佐,躍升為下軍佐。
17)由此往前推36年,荀氏二脈一直在中、上二軍中佔有兩席之地。知罃死後,他的兒子知朔早死,孫子知盈還年幼,知氏暫時離開政壇。
18)欒書之孫欒盈被他母親及外公士丐誣陷逃亡出國,欒氏從此失勢。
19)欒盈出奔後,魏舒遞補為下軍將,下軍佐出缺。平公把這個位置給予知氏旁支的程鄭,一年後程鄭去世,知盈接任。
20)趙武死後,趙成繼任卿職。他是晉國史上,繼趙盾、狐射姑之後,第一位以繼承的方式,一就卿職就擔任中軍佐的人。
21)趙成的職位,史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左傳,昭公五年>記載楚國大臣在向楚王報告時說:「韓起之下,趙成、中行吳、魏舒、范(士)鞅、知盈。」這一排行榜是正確的。
22)本年,知盈去世,知躒接任下軍佐。知躒比趙鞅更早擔任卿職,也是趙鞅中軍將的前任。
23)前529年,中行吳仍任上軍將,足以證明趙成仍任中軍佐。
24)前517年,趙鞅已是下軍佐,證明趙成已死。趙成的逝年,應在前529517年之間。
25)韓起的家譜如下。
韓厥(獻子)-韓無忌(穆子,公族大夫)-韓襄
            -韓起(宣子)-韓須(貞子)-韓不信(簡子)-韓庚(莊子)-韓虎(康子)
韓起死後,是韓須或韓不信繼位,史蛋不知。
26)本年無人事異動,但是趙鞅與中行寅鑄刑鼎,是歷史大事,故列之,這一年韓氏由誰當家,依然不明。
27)本年無人事異動,「冬十一月,晉魏舒、韓不信如京師,」此時可以確定是韓不信在位了。
28)本年是士鞅有活動記載的最後一年,他死於哪一年,沒有記錄。史蛋學步他人,暫以次年為士鞅的逝年,知躒升中軍將。
29)本年的六卿排序如表列。然而士吉射及中行寅犯罪叛逃之後,有可能被除名,六卿只剩下四卿。
顧楝高的<春秋大事表,晉中軍表卷二十二>記載:「魯定十二年,晉定十四年,范鞅(執政)。魯定十三年晉定十五年趙鞅(為政)。」<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國官制表卷十>記載:「○按:是年(定13)傳有荀躒、韓不信、魏曼多(侈)并趙鞅、荀寅、士吉射六人為三軍將、佐,其位次不可考。」史蛋以為,范鞅執政到前498年有疑問;六卿位次不可考,但可用科學推理。
30)知躒的卒年  維基百科之「晉國六卿」條說:前501年知躒為中軍將,前493年趙鞅代之。百度百科的記載也一樣。史蛋認為史書並未記載知躒死於當年,前4938月,趙鞅打敗救援范氏的鄭國軍隊,<左傳>記載「趙孟喜曰:『可矣』傅叟曰:『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能使梟雄趙鞅擔憂的是,老狐狸知躒還在。491年夏季,晉國大夫士蔑向趙鞅請示國事,趙鞅給予指示,晉國即遵照辦理,可見趙鞅當時已是中軍將。所以趙鞅為帥的年代,有三種可能:前493年;前492年;前491年。
31)內戰結束,確定只剩下四卿。
32)當年距上一次明確有人名的記載已經十五年了,知、韓、魏的當家人物是誰已不可考。參考名單:知甲/知瑤;韓不信/韓庚;魏侈/魏駒。
33)最後出場的執政官是知伯瑤,前464年,知伯率軍圍鄭,知伯令趙鞅攻城門。趙鞅說:「主在此。」意思是主將在此,我不敢出頭。末代執政的出場方式是越來越不堪了。前453年,三家分晉,晉國已被瓜分,所以也沒有執政官了,即使有,也是掛名而已。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晉六卿年表
這是一個練習,想看看一個大表格在部落格上是什麼樣子。同時也請大家不吝指教。史蛋才疏學淺,作這個大題目一定會有錯誤,還盼望大家多多指教與包涵。欄寬還是沒有調整好,先將就著看吧,以後再改善。
附表一,晉六卿年表(最後修訂日期:2013/02/08
 
中軍將
中軍佐
上軍將
上軍佐
下軍將
下軍佐
   
633
27
郤穀
郤溱
狐毛
狐偃
欒枝
先軫
4擴建
為三軍
632
28
先軫
胥臣
5郤穀
卒,先軫
為帥,胥
臣佐下軍

629
31
先且居
8裁三
行,建五
軍。(1
628
32

趙衰
9.
1
627
33
先且居
──
──
襄元秦晉
崤之役,
晉狄箕之
役。
625
  2
趙衰
──
──
3秦晉
彭衙之役
622
  5
先且居
趙衰
──
──
欒枝
胥臣
6六卿
全部去世
621
  6
狐射姑
趙盾
趙盾
狐射姑
箕鄭
先克
先蔑
先都
7襄公
命將,賈
季奔狄
620
  7
先克
箕鄭
荀林父
士穀
2
靈元令狐
之役,先
蔑奔秦。
618
  9
先克
被刺殺
荀林父
箕鄭
被誅
郤缺

臾駢
士穀
被誅
欒盾
先都
被誅
胥甲
3五大
夫作亂被
誅。
615
12
6秦晉
河曲之役
608
  1
臾駢
先轂
胥克
13放逐
胥甲,胥
克代之。
601
  8
郤缺
先穀
士會
趙朔
6士會
升上軍佐
。(3
600
598
趙朔
4
欒書
7~
2欒盾卒
於此期間
597
12
荀林父
先穀
士會
郤克


3晉楚
邲之役。
596
13
先穀
士會
郤克
荀首
4晉殺
先穀。
593
16
士會
郤克
荀首
荀庚
7士會
代荀林父
592
17
郤克
荀首

中行
士燮
8
士會退休
郤克執政
589
  2
欒書
5
郤錡
11
齊鞏之役
588
  3
12
設新三軍
587
  4
欒書
荀首
士燮
郤錡
趙同
13
欒書執政
585
  6
15晉楚
繞角之役
583
  8
趙同
被誅
17晉殺
趙同趙括
578
13
荀庚
士燮
郤錡
韓厥
知罃
6
3麻隧
之役

575
16
士燮
郤錡
中行偃
6鄢陵
之役中行
偃代荀庚
574
17
士燮

郤錡
被誅
7晉殺
郤錡郤至
郤犨(7
573
18
韓厥
士丐
中行偃
知罃
士魴
8厲公
被弒
欒書去世
566
  7
知罃
士丐
韓起
7韓厥
退休
韓起為卿
564
  9
9
諸侯伐鄭
563
10
10
晉伐偪陽
560
13
中行偃
趙武
魏絳

13
諸卿相讓
裁新軍。
559
14
14
伐秦遷延
之役。
555
18
魏絳
欒盈
3齊晉
平陰之役
554
19
士丐
趙武
韓起
中行吳
4士丐
代中行偃
552
21

欒盈
奔楚
6魏舒
何時代魏
絳不詳。
549
24

程鄭

9
548
25
士丐
趙武
韓起
中行吳
魏舒
魏舒
士鞅
程鄭卒

10
趙武代
士丐執政
541
  1
趙武
韓起
韓起
趙成

知盈
8
17
趙武去世
537
  5
魏舒
士鞅
知盈
21
起下有趙
成等五人
535
  7
23
成會子產
533
  9
知盈
知躒
25
知礫代知
盈。
529
13
3荀吳
以上軍侵
鮮虞。
517
25
中行吳
魏舒
士鞅
知躒
趙鞅
9趙鞅
約諸侯勤
王。
516
26
魏舒
士鞅
知躒
趙鞅
中行寅
10
行寅代
中行吳。
514
28
魏舒
士鞅
知躒
趙鞅
中行寅
韓須
韓不信
12
舒代韓
起執政。
513
29
韓須
韓不信
13
鞅鑄刑鼎
510
32
韓不信
2韓不
信城成周
509
  1
士鞅
知躒
趙鞅
中行寅
韓不信
魏侈
3士鞅
代魏舒為
政。
501
  9
知躒
趙鞅
中行寅
韓不信
魏侈
士吉射
11
9
497
13

15晉國
內戰(10
491
  4
趙鞅
趙鞅、韓不信、魏侈(又名魏曼多)
知甲
21

482
13
知甲 魏侈 韓不信
知瑤 魏駒 韓莊子
30晉與
吳會黃池
爭盟主
475
20
知瑤
知瑤 魏侈 韓不信
趙毋卹、魏駒 韓莊子

37
趙鞅去世
453
14
趙襄子(毋卹)、魏桓子(駒)、韓康子(虎)、
知伯瑤(亡)
22
滅知氏
三家分晉
符號說明:
年代     :前即西元前,左側之僖或文等,依左傳魯國君主年號。右側之文或襄等為晉君主年號
標準書寫 :以左傳本文為準。
網底     :左傳無記錄,或見於左傳註解、其他書籍,或推論而得。
底線     :初任。
無底線   :在任。
中央線──:出缺未補。
等號=   :與同欄之上一列相同。
字元框線 郤錡  :不確定。
附註:
(1)                            :先且居與趙衰為上軍將、佐之時間不詳。據<國語,晉語四>,上軍將狐毛去世,晉文公令趙衰接任,趙衰推辭並且推薦先且居,文公就令先且居擔任上軍將,時間在設立新軍之前。設立新軍之後狐偃去世,先且居向晉君請求派任接任人選,晉君就派新上軍將趙衰升任上軍佐。時間應該在西元前628年前後。
(2)                            士穀將下軍:先蔑奔秦後下軍將出缺,趙盾令先穀為下軍將或佐。<春秋,文公九年>三月「晉殺其大夫士穀及箕鄭父。」春秋稱諸侯的卿為大夫,故士穀是卿。當時的組合兩個可能性:首先是士穀補先蔑之缺為將,其次是升先都為將,令士穀為佐。<左傳,文公八年>「故箕鄭父、先都、士穀、梁益耳、蒯得作亂。」先都排名在士穀之前。故以常理推之,先都當為將,士穀為佐。因襄公曾經有意以士穀為中軍將,史蛋認為士穀有機會被任為下軍將,姑且如此排列,請指教。
(3)                            士會任上軍將之年有爭議。據《春秋經傳集解,文公十二年》:「河曲之役,郤缺將上軍。宣八年(前601),代趙盾為政,將中軍。士會代將上軍」。《春秋大事表,晉中軍表,宣公八年》:「是年,士會代將上軍」。按照他們所說,前601年趙盾死,郤缺升中軍將,荀林父留任中軍佐,士會升為上軍將。那麼先穀此時擔任什麼職位呢?士會是謙恭低調的老成之士,荀林父執政時怎麼會拔擢與他不合的小伙子先穀為士會的上級呢?合理的解釋是:士會在趙盾死時才升為上軍佐。前597年荀林父任中軍將時,他才升任上軍將。集解與大事表在這個問題上,或許都錯了。有請讀者指教。
(4)                            趙朔升下軍將的時間,或者,是誰升趙朔為下軍將?趙朔擔任下軍佐是在前六○一年秋季,又知他在前五九七年夏季已是下軍將。所以他升官的時間,大約是前六○一年秋季到前五九七年春季期間。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是郤缺執政,所以史蛋認為是卻缺升趙朔的可能性最大。
(5)                            欒書將下軍的時間在趙朔去世之後,可以推斷為前五九一到前五八九年之間。
(6)                            知瑩接下軍佐,<左傳>說前五七八年麻隧之役時,知罃為下軍佐,註解說「代趙同。」趙同死於前五八三年,晉景公十七年。當年荀首是中軍佐,荀庚為上軍將,荀騅為新下軍將(任職於前五八八年,是否還在位?不得而知)。景公是否肯替荀氏錦上添花,任命知罃為下軍佐,大有疑間。所以史蛋認為下軍佐之位懸缺數年,直到荀首去世後才由知罃遞補。荀首約死於前五八三至前五七八年之間。
(7)                            晉殺三郤的前後情勢有空白,史蛋推測如下。前五七四年夏秋之際,士燮絕食而死,士丐任上軍佐。當時六卿依序為欒書、郤錡、荀偃、士丐、韓厥、知罃。年底時郤錡被殺,厲公任胥童為卿。胥童有大功,可以接替郤錡的中軍佐,荀偃與士丐均留原職。晉國慣例,新任上卿多由上軍佐開始,所以他也有可能擔任上軍佐,而由荀偃升中軍佐,士丐升上軍將。一個月後胥童被殺,再過一月悼公就任,同年欒書去世,這段時間內有許多變化,史蛋試排列如下。
1.
欒書、士燮、郤錡、荀偃、韓厥、知罃。
前五七四年夏,士燮去世以前。
2.欒書、郤錡、荀偃、士丐、韓厥、知罃。
前五七四年秋,士燮去世以後。
3.
欒書、胥童、荀偃、士丐、韓厥、知罃。
前五七四年閨十二月,殺郤錡以後。
4.欒書、──、荀偃、士丐、韓厥、知罃。
前五七三年初,悼公初即位。
5.
韓厥、士丐、荀偃、知瑩、欒
黶、士魴。
前五七三年稍後,欒書去世以後。
以上之第2.3.4. 項未列在表中,原因是時間太短而且證據不足。
8)知盈沒有立即接位。知罃於前五六○年卒於中軍將任上,他的兒子知盈年幼,沒有立即補上卿位。前五四九年荀氏支族程鄭補為下軍佐,程鄭卒於次年。知盈可能在稍後即遞補下軍佐之位,至前五三三年去世,他一直留在下軍佐沒有升遷。他死後,他的兒子知躒遞補他的遺缺。同樣是父死子承,魏舒何時代魏絳?趙鞅何時代趙成?還有一些類似情況也都是謎。
9)春秋末期六卿割據,中軍將幾乎失去功能,加上沒有大型戰役,左傳也沒有記錄將佐名單,所以將佐的資料較缺乏。西元前502年秋,士鞅最後一次出現在左傳,本表假設他死於次年。由知躒接任中軍將。
10)顧楝高<春秋大事表>認為士鞅死於前497年稍前,所以西元前497年士吉射出現在左傳。同年趙鞅接任中軍將。本表沒有採用此一說法,因為知躒還在,而且按排序,應該由他接任中軍將。
知躒於前533年代知盈為下軍佐,前517年趙鞅擔任下軍佐,趙鞅的排名一直在知躒之後。前497年,趙鞅與范吉射、中行寅對抗時,知躒與韓、魏氏等人合謀,要共逐范與中行氏。知躒為眾人代表,向晉定公進言,請求討伐范與中行氏。很明顯,他是當時的執政官,才能代表三卿指控另外二卿。前491年夏,趙鞅正在準備進攻邯鄲時,楚國與戎人蠻氏開戰,蠻氏戰敗,蠻子投奔晉國,楚國來要人。士蔑以要不要收容蠻子之事,請求趙鞅裁定,趙鞅即裁示不可收留。當時趙鞅必已經接任執政官了。前482年趙鞅與定公到黃池與吳王夫差爭盟主,當時他必定是執政官,才能陪晉君去爭盟主。
最後出場的執政官是知伯瑤,前464年,知伯率軍圍鄭,知伯令趙鞅攻城門。趙鞅說:「主在此。」意思是主將在此,我不敢出頭。末代執政的出場方式是越來越不堪了。前453年,三家分晉,晉國已被瓜分,所以也沒有執政官了,即使有,也是掛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