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給衛武營都會公園的建議
有一本衛武營都會公園簡介的封面上這樣寫著:「當其他地方都爭相蓋高樓的時候,這裡的人們努力開闢了一處森林與綠地,就在城市的中央。」沒錯,說得很中肯,做得很漂亮,值得給最熱烈的掌聲。但是在該簡介的封底的另一段文字就大有問題了。
「在高雄縣市民間團體及各界20年的努力爭取下,衛武營都會公園–2010年即將由禁衛森嚴的軍營蛻變成一座生機盎然的大型綠地,不僅成為大高雄都會區的綠色之肺,並擠身世界著名公園之列,成為台灣南部地區重要的觀光據點。」
要達成這個目標的首要之舉是成為「大高雄都會區的綠色之肺」。可惜這座公園太小了,即使種滿了高吸碳能力的樹種,也難成為「大高雄都會區的綠色之肺」,何況只是稀稀疏疏的種了許多不同種類的花草樹木,對於綠色之肺所要求的高吸碳吐氧能力差太遠了。
其次「擠身世界著名公園之列,成為台灣南部地區重要的觀光據點。」的必要條件是「美不勝收」或者「相當美麗加上傑出特色。」以目前格局而言,是相當美麗加上相當特色,是值得參觀參考的美麗都會公園,但是還不夠傑出。要如何傑出而又能擔當起綠色之肺呢?我的建議是把它改成低碳都會的教育公園
林務局說種一株樹平均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2公斤。林務局又說在20年生的闊葉樹中,相思樹每公頃可吸收二氧化碳380公噸,光臘樹次之為345公噸,台灣櫸311公噸第三,針葉樹以肖楠249公噸最高,柳杉122公噸次之,杉木112公噸又次之。假設林木種植密度都是每公頃1000株時,則每株樹的吸碳量為:相思樹380kg,光臘樹345kg;台灣櫸311kg;肖楠249kg;柳杉122kg;杉木112kg。闊葉樹是種在平地的;針葉樹是種在山上的,移到平地時會水土不服,吸碳量會大打折扣,甚至生長不良。高雄都會公園裡的肖楠就因適應不良,生長不佳而被移除。因此公園裡的針葉樹應該減到最低種度,比如說每種只留5株作對照教學之用。
種許多種類樹木有景觀及植物學教育意義,但是對減碳造氧而言,毫無意義,因為沒有人知道它到底及收了多少碳。注意減碳效率的人還不多,相關的研究還不足,這個公園可以在這方面做些工作。比如說吸碳能力最高的相思樹、光臘樹、台灣櫸及生長很快的桉樹、雜交楊樹等,人們對於它的生長過程、老化時間(樹也像人要呼吸,在青年期吸入二氧化碳多於釋出二氧化碳,成年以後二者幾乎平衡,老化以後則可能反過來吸氧氣吐二氧化碳。)都不夠了解。還有其他的樹種的吸碳能力如何?可查的資料也不多。
建議的作法
1. 把公園的綠地畫成10餘個小型造林區,分別補植高吸碳能力的相思樹、光臘樹、台灣櫸、白楊木、雜交楊木、桉樹以及其他值得推薦的樹種。
2. 在上述的造林區中,留一個區位給水黃皮樹,雖然它的植物吸碳力不很高,只有每公頃10公噸或100~300kg/株,但是它的種子可以榨油當作生質燃油,每公頃可產植物油3.5~7公噸以上,可替代石化燃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公噸以上,總計它可以減碳20~30公噸,另加製造生質燃油3.5~7公噸以上。因此也是高綠能作物。
3. 在這裡做植物減碳研究,研究名稱,方法、進度、結論都公開。還開放給外界申請研究。比如說環保署說:針對常見的20種樹種以枝葉樹箱、熏氣箱量測評估空氣汙染物及二氧化碳的淨化能力,以台灣櫸、印度紫檀、苦棟、黃連木、小葉欖仁、瓊崖海棠等樹種的效果較優。某個高中或大學的學生,想要做一個比較:樹的材積生長量變化、吸碳量變化、最佳株距、最佳砍伐時間,種植,維護及砍伐成本等等細節時,可以到這裡找資料、借工具、問問題、觀察、測量、播種、接枝、插穗等等任何傳統活動或實驗新點子。
4. 對一般的觀賞樹也全面的記錄它的吸碳能力。也記錄修剪(其實是腰斬及砍頭)及勒頸(給樹戴枷鎖,只留一小塊泥土地面)對樹吸碳能力的影響。
5. 對吸碳能力差的樹種減少種植,聊備數株即可,把空間盡量讓給高吸碳能力的樹種。
6. 以吸碳能力的高低為取捨,全面檢討轄區公園植栽、行道樹、校園、庭院樹種,盡速改善,以建設綠色城市為目標。
7. 公園內的設施盡量以竹木為原料,少用金屬與水泥。
8. 到鄉間推廣造林,種植高吸碳又高經濟價值的作物,落實減碳的要求。
用一系列有效率的綠化措施,打造一個綠色城市,讓這個公園不僅僅是綠色之肺,更是綠色之心臟。然後它才有可能成為世界著名的公園,及南台灣著名的觀光據點。
(不要以為我是在談植物的植物學者,我是工程師,在談的是綠色經濟的規畫與效率。
作者:徐聖,信箱 hsu.s200@gmail.com ,網址 http://ponoil.blogspot.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